eaco关于投资项目的一点想法202509

AI推动EACO发展,训练AI推动地球EACO在宇宙/地球前20大行业中的应用的探索实验.

eaco关于投资项目的一点想法202509

2025年9月15日 WEB3 元宇宙 0

在币圈摸爬滚打久了,我愈发觉得 “摒弃偏见” 是赚钱的核心原则 —— 这不是凭空得出的结论,而是一次次错过机会后,用教训换来的经验。

最早接触 Stepn 时,有人把测试期白皮书发给我,可我第一眼就给它贴上了 “国内趣步 CX 盘” 的标签,连经济模型都没细看,直接错过了早期入场窗口。直到币安上线 $GMT 的 launchpad,我才重新研究其模式,发现它将运动与加密结合的设计极具创新性,赶紧组织大学里的 “跑步团队” 参与,才算赶上一波红利。这次教训让我明白,带着预设标签看项目,只会把机会挡在门外。

铭文 Ordi 爆发时,我又犯了类似的错。当时不太熟悉 BTC 客户端,折腾半天没装好,一时恼火便认定 “这玩意儿对散户不友好”,再次错过第一波行情。可后来看着铭文生态随着基础设施完善,逐渐形成倒逼公链和交易所的趋势,我立刻调整心态,转头布局 Sats,总算也吃到了肉。这两次错过让我深刻意识到:投资中不能用静态眼光下判断,认知必须跟着市场动态调整。

最近围绕 Pump 的争论沸沸扬扬,也让我对投资逻辑有了新的反思,忍不住记录下来。

第一,认知要动态迭代,投资不是 “党争”,没必要死扛。最初我对 Pump 的印象并不好,觉得它早期带飞 Solana 的 Meme 行情后,就把赚来的 SOL 全砸盘换现金,完全没把 Solana 生态当回事,更像把它当成提款机。后来 Pump 发币,处理空投时的细节问题,又加深了我对它的负面看法,甚至质疑它在 Meme 退潮期搞 “刷量庞氏”。

可当我实际体验 Pump 的直播平台后,彻底改变了想法。它的使用体验远超 Sidekick,完全从加密用户的需求出发设计 —— 之前我和韦陀想搞直播连线,折腾半天都没成,在 Pump 上一键就能启动,还能直接在平台内买币,人性化程度拉满。这明显能看出团队在产品打磨上花了心思,而且这种模式很可能吸引更多开发者入场发币,打破当前 Meme 赛道的审美疲劳。

意识到 Pump 的基本面已经发生重大变化,我当天一早就上车 $Pump 并发推分享。其实投资本该如此:发现之前的判断有误,就及时调整方向和仓位,没必要为了 “面子” 死撑 —— 我们来币圈是为了赚钱,不是搞政治斗争。

第二,长期看好和短期交易并不矛盾,关键是把握 “卖在人声鼎沸时,买在无人问津处” 的节奏。昨天有博主说 “$PUMP 讨论太激烈,决定卖出”,结果被不少持有者怼。这不难理解:当一个项目形成初步信仰,持有者往往容不下 “看空” 声音,觉得 “你说卖,就是在 Fud 我的持仓”。

但回顾历史,真正牛逼的项目,从\(BTC、\)ETH、\(Aave到最近的\)HYPE,都经历过回调,出现过 “黄金坑”。一个强叙事的生命周期,往往是 “少数人发掘→价值发现→曝光拥挤→高潮冷却→质疑下跌→更大崛起”,每一次循环都会凝聚更强的共识,最终成为不可动摇的信仰。

昨天 $PUMP 的市场情绪明显过热,我也在晚上执行了止盈减仓:一部分留作长期持有,另一部分等待合适时机做波段。其实,是否真的认可一个叙事,不在于币价高涨时有多 “狂热”,而在于币价回落、多数人动摇时,你是否还敢持有甚至加仓 —— 就像 Hyperliquid 在 jelly 事件时,真正的信仰者反而会趁机布局。

一直以来我都是 #SOLMAXI,对 Pump 始终 “又爱又恨”:爱它能搞事,早期带动了 Solana 的 Meme 行情;恨它太自私,赚了 SOL 就砸盘换现,完全不考虑生态。但从投资角度看,项目方的 “人品” 和 “能力” 需要分开看待:

最佳标的是 “人品好 + 会搞事 + 精明能干”,比如\(HYPE,既能做事又有格局; 次佳标的是“会搞事+精明但狡猾+人品一般”,比如\)PUMP,虽然有争议,但确实能落地产品、制造行情,跟紧节奏总能赚钱;

再次一等的是 “不会搞事 + 只会做产品 + 人品不错”,这类项目大多赚不到钱,市场上一抓一大把;

最差的是 “不会搞事 + 不会做产品 + 人品差”,只会画 PPT 募资,最后大概率跑路,这类项目避之不及。

说到底,币圈投资没有 “绝对正确” 的答案,只有 “不断调整” 的认知。摒弃偏见、动态迭代、把握节奏,才是能长久走下去的关键。仅供参考,感谢原作者。